有道是:政聲人去后, 民意閑話時。一個人身居要 位大權在握時,被人頌揚并 不乏見。如果離開了領導崗 位,還能聽到人們的贊譽, 那才是最難能可貴的。
在財政部,有這樣一位 老 人, 盡 管 已 經 離 任 30 多 年,去世 10 年,今天提起他, 從部長到普通干部,無論是在任的還是退休的,都深深地感念敬佩。他便是 新中國財政部第五任部長—吳波。
晚春蠶老絲難盡,孺子牛亡汗未消”。2005 年 2 月 25 日上午,八寶山革 命公墓第一告別室,走完 99 年人生歷程的財政部老部長吳波,靜臥在鮮花、 翠柏叢中。面容依然如生前那般淡然、和藹、平靜,讓人感覺他沒有離去, 只是沉沉地睡著了,進入了夢鄉。
夢里幾度魂歸故里。葉落歸根,也或許,他只是“回家”了,回到了安 徽省涇縣茂林村,他的誕生地。
這是座清代古宅,至今保存完好。有庭院和七間老屋,坐北朝南。屋前 有道照壁墻,八字形的院門向東,花磚門墻,青石石坊。吳波于此間度過了 他的童年時光。
20 世紀 80 年代初,從財政部長任上退下來的吳波回家鄉。家鄉人以為他 當了國家財政部長,這次衣錦還鄉,會是前呼后擁,車輛盈門。哪知吳波不 出聲響地回來,連坐車都是自己掏錢。鄉親們看當了大官的吳波,還是老百 姓的樣子,納悶地說:“吳波當官不像官,怎么沒有一點兒大干部的架子呢?”
吳波這次回鄉后,寫了兩首詩。其一是:“去時烏頭歸白頭,白頭喜見 少年游。村郭依稀今又是,物換星移六十秋?!眱鹤訁峭⒖吹胶?,步原韻 和了一首:“不向故國夸紫騮,一生謹慎唯運籌。桑梓一支夕陽曲,清風盈 袖月滿樓”。
知父莫若子?!耙簧斏魑ㄟ\籌”概括的是吳波的事業奉獻,“清風盈袖月滿樓”則道出了吳波的人生境界。
一無所有地來,干干凈凈地去。吳波的生命卻因為“無”而獲得了“有”, 因干凈而臻豐盈,如珠玉般散發出溫潤而恒久的光芒,澤被后世。
換得金剛百煉身
就是從故鄉這座古宅出發,吳波開始了艱難的人世跋涉。這注定是一段帶 有時代特色的、異常曲折坎坷的奮斗之路和求索之路。
曾被“三民主義”鼓動的他,加入了北伐軍。但隨著蔣介石叛變革命,北 伐最終失敗。他也很快發現國民黨說一套、做一套,感到失望至極。
從此他追求真理執著而不舍,在舊軍閥部隊里,幾次寧可丟掉飯碗,也不 與邪惡為友,不以人民為敵;主持湖南賑災,在隨時會喪命的危險處境里,與 貪官污吏智斗,使賑災糧款免遭貪污,拯救了數萬災民。
20 世紀 30 年代在上海工作時,吳波讀到了進步書刊:魯迅的作品、蘇聯 的革命小說,等等。這些書刊對舊社會的揭露,對正義良知的呼喚,對幸福生 活的憧憬,撼動著他的心。這個兩眼迷茫的青年,從此對社會主義有了籠統概念, 對未來有了向往,渴望那種沒有剝削、人人有工作有飯吃的社會早日到來。
在上海,吳波還結識了中共黨員劉子華,從他那里了解到共產主義,聽到 很多革命真理。這是照亮他內心的第一束信仰之光。
1936 年西安事變后,吳波在西安受到了周恩來的接見。被周恩來的高尚人 格、博大情懷深深打動的吳波,更加堅定了革命信仰。
端著國民黨政府陜西公路局長飯碗的吳波,開始為延安和共產黨做事,營 救了大批紅軍西路軍。后來,他干脆放棄官祿,投奔延安加入了革命隊伍。
在革命圣地延安,吳波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禮,迎來了思想的脫胎換骨, 他決心放棄私利,放棄“自我”。他的放棄自我,是寬泛的,也是深刻的:自 己是一個平凡的人,不能為自己活著,要為人民和國家活著,這樣才有意義; 追求名利,不如放棄名利活得輕松;一個人要活得真真切切,說真話,辦真事, 做真人,才能活出自我,才是人的真實境界。
這樣的理想和信念從此伴隨著他,照亮了他往后的生命。
1983 年,吳波離休之后重返延安,對自己參加革命后的生涯做了一個概括: “面完達摩十年壁,換得金剛百煉身。今日靈山問證果,此生猶愧凈無塵?!薄蔼q 愧”是自謙,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人民,忠實地完成了自己的夙愿,完全 擔得起“此生不愧凈無塵”。
一生肝膽如星斗
新中國誕生前夕的一個清晨,一支特殊的隊伍,帶著辦公用品、賬本和財 政文件檔案,進入了北京,日夜兼程地籌備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。時任華 北財政部副部長的吳波就在這支隊伍當中。
這個穿灰色中山裝、身材修長的中年人,一路不知疲倦地與領導、同事們 商談新中國成立后的財政預算問題。他是那么年輕俊秀,英姿煥發,充滿自信 和活力,同時又滿心焦急。
吳波清楚,正如毛主席所說,他同樣也是來進京趕考的??荚嚨念},是建立新中國財政的大題,沒學過,太復雜,太棘手,考不好后果不堪設想。
頂著這樣的壓力,吳波與其他財政人殫精竭慮、忘我工作:加強統一的財政制度建設, 實行財政預算制度,建立健全會計制度,建立健全稅收機構……一樁樁、一件件事務,如 火如荼地展開和推進。
那些年三里河財政部機關的夜晚,燈常常徹夜地亮。吳波帶領有關部門的同志挑燈夜戰, 研究財政稅收政策,草擬法規、制度,不知熬過了多少夜晚,傾注了多少心血。
“吳波同志在財政戰線擔任部領導工作 30 多年,不僅在實際工作中為新中國財政的奠 基、發展和壯大作出了杰出的貢獻,而且還將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升華為理論,形成了一 套豐富的治稅觀和理財觀。這是他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?!必斦恳晃辉I導如此評價。 “
講真話,辦真事,做真人”,這是吳波在延安時立下的畢生信念。在生活中,吳波修養好, 為人和善,從沒有見他發過脾氣,但對工作卻一絲不茍,十分認真。對于領導同志的講話, 吳波認為不妥當的,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意見,并且據理力爭,從不顧及個人得失。
吳波的求真,到了絲毫不馬虎的程度,無論做一般工作,還是擔任部長,研究問題, 批閱公文,常常是夜以繼日。夜以繼日,不是效率不高,而是他太細了。每份文件、每個問題,不搞準確、不弄透徹絕不放過。特別是研究問題時,吳波仔細到了不自上而下搞幾 個回合的調研,不反反復復研究和聽取不同意見,就不提出方案的程度。
吳波主動讓賢,也是財政部流傳多年的佳話。作為新中國的“模范部長”,1980 年, 在中央提倡干部年輕化時,吳波把財政部長職位主動讓給年輕有為的副部長王丙乾。
對吳波部長一生的評價,財政部原干部、中國建設銀行原副行長趙玉琢用一副對聯進 行了概括,上聯“一身正氣”,下聯“兩袖清風”,橫批“模范干部”。
精打細算當家人
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,是我國國民經濟恢復和大規模經濟建設到來的時期,吳波時任 財政部副部長。吳波時常對大家說,雖然財政部每年有千億元的資金,但都是稅務員們從 納稅人那里幾元幾角甚至幾分錢收上來的,是人民的血汗錢。為國家節約每一元錢,應當 是財政干部必須具備的素質。
財政部第六任部長王丙乾認為,理財首倡節約,是吳波理財理論的核心。在吳波的觀 念中,這不僅是一個財政經濟問題,也是一個政治問題—勤儉節約是中 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時期克服各種困 難、走向勝利的法寶,同時也是發 展壯大國家財政的重要基礎。理財 的大忌就是鋪張浪費,花錢大手大 腳,從而產生腐敗因素。
吳波任部長期間,正是國家財 力十分吃緊的時期,他提倡財政部 帶頭簡樸工作、厲行節約。 當時,財政部的辦公條件很艱 苦,夏天炎熱,總務處要給他配電 風扇,他堅持不要。他的會客室的 沙發又破又舊,還帶著補丁,1980年部總務處多次提出更換,他都不同意,說補補還可以坐。他的會客室(實際就是外 屋)十分簡陋,只擺放著一些書和花草。
身為財政部領導,吳波一生不知管過多少錢,但他心里始終裝著國家和集體,而 將個人的需求壓縮到最低。在吳波看來,當領導的一“大方”,風氣就會變壞;相反, 節省下來的錢,卻可以幫助群眾或有困難的職工,一舉兩得。 “作為一個財政部長,吳波精打細算是出了名的?!壁w玉琢說,在困難時期,財 政部為了解決干部食堂吃菜問題,決定要用柵欄圍一塊空地種菜。當時行政司準備花 200 元建竹籬笆墻,寫報告請吳波批準。他卻批示要重新計算,看看是建竹籬笆墻省 錢還是拉鐵絲網省錢。結果拉鐵絲網省了 20 元。一件小事尚且如此,在大事上他就 更不允許浪費了。
有一件事讓趙玉琢記憶深刻。改革開放了,出國的人多起來了。1979 年,趙玉琢 跟一個外貿考察團去了美國,回來后向吳波部長匯報也建議他出國去看看。吳波部長 聽了之后說:“我年紀大了,先進的東西看了也學得慢,還是叫年輕的同志先出去學 吧。出國費用很高,能省就省一點吧?!?/span>
財政部機關至今擠在北京三里河的兩幢辦公樓里:北樓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修建的, 南樓也是近二十年前修建的。不是財政部沒錢,也不是國家不同意,但改善辦公樓的 計劃多年都沒啟動。原因何在?從吳波等老一輩財政人開始,財政部留下了艱苦樸素 的傳統—雖然管著大把的錢,要花在自己身上,還真舍不得!
“吳老的精神、風范不斷激勵財政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堅定信念、牢記宗旨,守紀律、 講規矩。吳老的高風亮節,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?!必斦坎块L樓繼偉這樣說。